作者:徐聚一
在谈论杨明义的画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将自己视觉上的个人喜好说出来。在以中国纸与中国墨为材质并相对属于传统的作品中,我喜欢董其昌、王原祁与黄宾虹,这三家的笔精墨妙,在我看来,比四僧、八怪、白石、大千他们,要高了许多;对西洋架上艺术家,我喜欢伦勃朗、梵高、毕加索、培根、格斯顿、沃霍尔、舒拿宝、基弗、巴萨利茨等人,而印象派、野兽派诸家与米罗、克利·达利等人,我觉得终逊一筹。
就水墨水乡题材而言,杨明义的作品应该是首屈一指的。他的水乡,因为用墨的突出而大别于吴冠中装饰性强烈以彩墨为主的水乡。杨的作品比吴冠中作品的洋味更多了一种诗意的中国味。
而杨明义的水墨水乡作品,更容易跟人们想象中的江南水乡吻合。不妨引几条别人的评介,以证我此说:
“潇洒、典雅、清新,让人看了心里发颤”。“委婉、简炼、令人神往”。——黄永玉
“抒情、典雅,充满了情趣”。——陈逸飞
“流露着一种恬淡,娴静,如歌一般的意味”。“一种行云流水,仰山自如,平静坦荡的心声”。——王已千
“唤醒了一种水乡的神秘感”。——爱德华
“恰当地表现了江南水乡迷蒙的烟雾与氤氲的水气”。——何怀硕
“清新、简洁而又感人的空灵之美,删尽了世俗的一切繁杂表象、大块的留白正是足以让你作无限遐想”。——张曼娟
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在赞扬杨明义作品中的那个水乡。读画人可谓在借着杨的作品而对江南水乡“想入非非”,神往不已。
“杨明义是一位善于运用水墨造成江南水乡情调的画家,画面的空蒙把人带入诗的境界。龚定庵最爱‘似水年华似水秋’的苏州,在杨明义的作品中充分地表达了这种气氛。”黄苗子的这段话应该说是道出了许多人喜欢杨明义作品的原因。
萧淑芳有一次曾对杨明义说:“我从来不问别人要画的,但你的画我确实很喜欢,什么时候送我一幅,我们作交换吧”。萧喜欢杨的作品又岂止溢于言表。
当然也肯定有对杨画提出更高要求的。
李可染批评他的作品“用线方面弱了一点,小东西有些画得太细巧、太到”。
程十发也说:“笔墨不凡,写景精致,尚是现实主义范畴,希望注意笔墨,前途无量矣”。
这两位当是出于善意的批评与指正。还有不少出于其它原因而来批评杨画的,也仍会从“笔墨”着眼。
这就涉及一个我一直关注并在各种场合常要提出来的问题:品评必须“分类”。
陈丹青有一番对杨明义作品作解的话,正可以作我“分类品评”的注脚:
“我们在老一代‘新’国画家尤其是林风眠先生的丰富遗产中,早经领略到别开生面的水墨语言。用这种语言状物表意的一整套手法与传统中国画笔墨原理大异其趣,……杨明义将这种新的水墨画语汇注入了风景画的世俗情调。这种世俗性在方法上不免会借取西画式的写实性,事实上,杨明义的观物、取景、透视,均平实地遵循西画写生原则。又因为他中年后的水乡系列悉数采用宣纸和中国笔墨,我们易于将之看成国画,或者有意无意要去比附计较传统中国画的种种规矩:即便解作较为中性的水墨画,他也无意流入晚近‘国画’风行的偏于墨戏的那一路”。
无法想像让黄宾虹来画江南水乡将会是什么样子。水乡题材的画面构件,并不是赏玩笔墨的最佳载体。而假如是黄宾虹画出来的水乡作品,笔墨意趣的高妙固然不必怀疑,但肯定将缺失杨明义水墨水乡里那些足可让读画者动情的可以导入诗意的因素。
所以读这类画,对笔墨的赏玩已非其首要。吴冠中有意将传统笔墨加以弱化,便自有了他的道理。说白了就是,在我们品评林风眠、吴冠中、黄永玉、杨明义等人的画作时,不必习惯性地向传统一路的中国画上去靠。只是当作者们想到“纯艺术”,想到“入美术史”时,总是会在所谓的“传统”面前气馁起来。其实,以后的美术史在说到表达江南意趣的美术作品时,能不提吴冠中与杨明义吗?而对“装饰画”云云,更不必避什么嫌!“装饰”之于“纯艺术”,并不见得就矮了一截。林风眠作品也以装饰趣味入胜,但在这趣味背后,有一种浑厚沉郁的气质在烘托。而这种气质,在吴冠中、黄永玉等人的作品中就要减弱许多。当然这种气质在杨的作品中也尚未彰显。但我想他对此气质必将有所追求。
杨明义的画更多地受过二个前辈的影响,水墨块面为主的受林风眠的影响多些;线条为主的则受李可染的影响多些。杨明义生长于苏州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他说从小常到隔壁的怡园去玩,怡园里最吸引他的是董其昌书联的石刻;他与49年之后在大陆上的大小名家的缘份;他早就发现了周庄等江南水乡小镇古朴幽静的美;他对那幅当初六角钱买来,金石气盎然的黄宾虹金文联,品味至深,以致痴迷……
这一切文化的积淀,我相信一定会成为杨明义以后艺术生涯升华拔高的深厚背景。
他1997年作品《雨中江南》,就已经显示露了一种有别于以往作品的气格。由于这幅作品是在雨中写生完成,作画时的环境、心态等诸多因素大别于平日画室内。下笔时,也容不得过多考虑,刹那间,凝聚着以往创作时的感悟,被一气呵成。《雨中江南》,沉郁又飘逸,比以往作品多了一种“历史感”。这幅作品杨明义自己也颇为得意,最近精装了外框,已挂在他北京新居的客堂里。他毕竟有着对自己好作品的领悟。而这幅作品,也许昭示着他以后作品的一个新走向。
我正在写作这些文字的时候,已是美伊交战的第三天了。一边是画中诗意的江南,另一边却是炮火连天的伊拉克,反差太大了。但这反差却让我看到杨明义作品的存在价值:人人都会向往诗的江南,梦的江南,而厌恶战争吧?!
2003年3月22日下午于北京
(2003年第一辑《边缘艺术》杂志)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