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宏泉
新的一期《边缘·艺术》有杨明义的“水乡”专题,未等书印好,杨明义因为SARS的猖獗只身驾车,遁归吴门,回到了他的梦里水乡。现在,杨明义可能正挎着相机在柳烟飘渺的石桥上听船娘的吆喝,或在沧浪亭约三两素心人品着上市不久的碧螺春……而我,则楼头自禁,隔离春光,只能翻着这本介绍杨明义的杂志,梦寻江南,回味在杨明义的近日楼和乔仙品茶看画听窗外小雨的情景。
把杨明义的画儿比作诗,比作江南水乡的柔情已成老童生们的旧话,我喜欢杨明义的画儿,可能更喜欢杨明义这个人。没见到杨明义之前我似乎并不关注杨明义的画。就像我当初在黄山一样每天面对着云海松涛也就不去在意那些画家们的黄山了。可能是我没有见到真正的“杨明义水乡”吧。杨明义的画室挂着一张据说是画家在小雨中匆匆写就的水墨作品。苍润的水墨和凝练的笔触,眼前的情景像水洗过一般,我忽然想起戴本孝的一句诗:“最分明处最模糊”,这水乡是朦胧的,又是真切的,不仅表现了一个艺术家对乡情的理解,也显示了画家的艺术才情与文化学养。那时,我忽然觉得,我看到了真正的杨明义。杨明义喜欢集藏文物,他的兴趣所在可能与吴越文化传统有关,而杨明义长达十几年海外经历和对西方文化的亲密接触——这种“移情”的境界无疑有助一个艺术家对“乡情”的深切体会,以一个游子对乡情的怀思,可能会获得了一种意想不到的体味,而对杨明义来说,此时,水乡不止是一个创作的题材,它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个表达艺术观念和语言探索激发创作灵感的载体。
起初对杨明义的绘画(实际上是对所有苏州水乡画)“有隔”,大抵与看多了市面上那些铺天盖地模仿杨家水乡的粗俗商品画有关。这让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我们老家的街头有个卖老鼠药的老头,每天都偎在商店墙根拉着个破二胡,重复着《二泉映月》。直到有一天,电视上播放一位演奏家的表演,儿子说:老爸,怎么放卖老鼠药的曲子。杨明义能在这一片浊世里保守一份自律很是不易,或许这正是人们觉得杨明义多少有点孤傲的缘由吧!
几十年来,杨明义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向人们展示了江南水乡的人文情怀。不管你喜不喜欢杨明义的画儿,但他画中散溢的文化气息和审美趣味,你却难以回避,这不止是一个雅俗共赏的话题,而是一个艺术家苦心寻求的文化蕴藉,这种文化品格可能并不是通过以往绘画模式和传统笔墨语言来展开的,忽正如此,我们是不必要用“笔墨”的眼光来讨论杨明义的水乡艺术,就像面对林风眠、吴冠中的彩墨一样。杨明义的传统便是这自然,是一片江南的生活状态和浓郁的人文情怀。故此,在林、吴的背景下,杨明义的水乡仍呈现着她特有的审美境界,柔情也好,诗意也好,我更觉得这是一种平和淡远的乡愁,一个文化人对古老而悠远的一段历史的追问和对当下江南人生活情境的关切,如江南烟霭般的轻盈却是湿裸裸沉甸甸的精神寄托。就像董桥说的,一个没有乡愁的文化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
在杨明义的近作中,水墨和淡彩的柔和幻化是传统绘画材料的极致发挥,大块面的黑白反差及其点(不像吴冠中刻意经营的点)、线(有点玲珑剔透的金属感)交错,是杨明义对他早年从事版画和水彩画创作的一种极美好的回味,这种借鉴与发挥和他的画本身一样显得和谐而自然,没有一点故弄玄虚的刻意。当然,其画中平淡、雅逸、明快的装饰趣味也不可忽视;它可能更与当代人生活情趣相契合,这种有意味审美形式却又是地地道道东方的,甚至乡土的,就像那美妙而变化莫测的苏州园林,平中见奇,平中见曲,平中见悠远。这是杨明义的艺术手段,也是杨明义的不同凡庸的艺术才情。
作为一个追求个性的艺术家杨明义可能也有自己的苦恼,在雅与俗之间的不断选择,是杨明义这些年去寻求或要除却的一种困惑,这矛盾的过程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睿智,也是对其文化底蕴的一种挑战,我相信,杨明义一定不满足于当下的状态,在他的理想中,那又将是一个怎样的“水乡”,一个怎样的杨明义!
2003年5月11日
(文章来源于《水墨之旅》)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