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杨明义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化景物为情思的歌手——读旅美画家杨明义的水墨画

2006-03-10 10:39:22 来源:
A-A+

作者:马克

  观赏好友杨明义的水墨画,常常会把我带入烟雨迷蒙的江南水乡。任我神游他创造的美妙画境,陶醉在他画笔下的田园世界,沉浸于清新艺术氛围之中,使我的感情得到净化,心灵为之澄澈。

  在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出生和成长的杨明义,从小就受到江南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姑苏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熏陶。青年时他在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尔后又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深造,从而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功底。又在长期的美术组织工作和创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尤其在林风眠、吴作人、李可染、吴冠中、黄永玉等诸位前辈艺术家的影响与教诲下,经过学习、探索和创造,于1980年初率先运用传统的水墨技法,画苏州水乡的自然风光,一举获得成功,并引起了美术界的重视和观众的喜爱。从而使他的怀乡情结找到了较之版画更理想的艺术载体。1987年他抱着继续学习提高的目的去美国留学。在国外期间,他一方面为勤工俭学而奔波,一方面又饱览世界各国的艺术瑰宝,开阔眼界,汲取新的营养,以拓展和充实自己的创作。然而“国远乡思近”(注三),异国生活的优裕,并不能使他的心灵得到满足,反而使他对苏州故土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他多次回国探亲,继续寻水天之踪,觅山石之迹,重温家园旧梦,不断为创作积累素材。1997年在他旅美十周年之际,特地在故乡苏州市第一次举办自己的作品汇报展览,以及《杨明义写生作品集》的首发式,盛况空前,至为感人。同时他还回归母校苏州马医科中心小学,看望师生,捐送书画,并为杨明义奖学金基金会追加赠金。今年他又在苏州举办了个人旅美的速写展览。凡此种种感谢父老乡亲的关怀,回报母校的培育,与画界朋友们进行艺术交流等活动,再次体现了他深厚的饮水思源之情。他于1999年归国,现回苏州国画院工作,国家一级美术师。

  杨明义在一次展览自述中曾写道:“这些年来我带着画具,走过了许多地方,我最终还是喜欢自己的家乡——苏州。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也哺育了我的艺术成长。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苏州,那烟雨迷蒙的古城,沧茫而一望无际的太湖水乡泽国和周围的乡村小镇上的古老的纯朴风情,所有这一切都是我难以忘怀的画中主题。”长期以来,他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奋进不息,埋头于水墨风情画的耕耘。试看他的作品:无论那春雨霏霏的水巷,还是粉墙黛瓦的枕河民居;无论那永听不厌的款款橹声,还是石拱桥畔月夜的清光;无论那湖上自由往来的轻舟,还是香飘四方的荷塘等等,江南古朴幽静的自然风物,和特有的生活情趣,无不在他的画中熠熠生辉。总之,他以自己的激情和柔美,写尽江南水乡春夏秋冬,风雪雨雾,晨昏昼夜的千姿百态,让人美不胜收。更令人高兴的是,杨明义这种独出机抒、别开生面的水墨画正日益臻于佳境,不仅为当代中国画的创新带来一股活力,而且对我国新水墨风情画的发展,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这里,仅就他水墨画的艺术特色,试作如下的归纳。

  一、善于化景物为情思。杨明义在创作上一贯讲究抒真感情,画真感悟。既能寄深情于有限景物,又善于把有限景物化为无限的情思。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涌现在他笔底的往往是人格化的自然,是物我一体的结晶。已故著名画家董寿平先生曾说过:“画竹是画家本身与所画之竹融为一体的过程。人即是竹,竹即是人。要做到人画竹而竹化人,人与竹俱达到‘物我两忘’的意境之中,才能画好竹。”(注四)董寿平画竹是这样,杨明义画山水亦如此。

  出现在杨明义水墨画中的湖光山色,渔村农田,水乡民居,林木花鸟种种“景语”,同时也都是发自画家心灵深处的种种“情语”。如果说,他的《荷塘情趣》是一首赞美生活安逸与心态平和的抒情诗。那么,他的《四季荷塘图》则是一支内蕴丰富耐人思索的交响曲。它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变化不同的荷花于一塘,并在此中表现出了荷花各种不同形态的美,又借荷花一岁一枯荣的轮回形象,让人感悟到岁月的流逝和人世间的沧桑演变,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说,他的《江南雪霁》是一幅充满温馨,撩人乡思,讨人喜爱的小品。那么,他的《江南瑞雪图》则是件景色壮丽引人入胜的佳作。横向平行的构图,增强了作品宁静的气氛。饱含水份的笔墨渲染,烘托了浓浓的雪意。积雪里婀娜多姿的小树和水中游弋的鸭群,预示着严冬中蕴孕着春的信息。点线面的交织与黑白灰的对比,更使作品拥有一种难以言传的魅力。让人既能体味画中之情与象外之意,又能领略到水乡民居经过银装素裹后独特的秀美。

  此外,杨明义在描绘景物的同时,画中也时有人物出现。或是身披蓑衣,牧放牛群,撒网捕鱼,摇橹行船的劳动者,或是朴素勤劳、仪态清秀的农村姑娘。这些形象虽着墨不多,但却生动传神,富有真实的生活气息。这些画中人的出现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在人与景的直接契合与交往中,更能深刻地揭示出大自然的奥秘,以及大自然与人类精神息息相通的内蕴。


  二、淡雅神奇的朦胧美。在杨明义的作品中虽不乏水墨淋漓,风云飞动,和非凡的气势,然而更多的作品则是笔法轻盈,格调淡雅,画面静谧,具有一种清新迷人的朦胧美。我曾向明义问及这种美术特色的成因,他认为主要是生活的召唤和自然的赐予。他说:“生活的美,大自然的魅力吸引着我,不断给我创作上的灵感和启发,也练就了我的观察力和意态。”他还对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清晨他陪朋友去东山写生,因为天下大雾只好中途在木渎镇停车。当时周围的村镇、树木和渔船,都在无边无际的大雾笼罩之中,时隐时现,似有若无,神秘莫测,令他激动不已。这种空灵、浮动、神奇的朦胧美给他留有很深的印象,也是他长期在创作中梦寐以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他在创作中有时运用传统花鸟画的没骨法,有时借鉴西方水彩画的湿画效果,有时又继承大写意的泼墨和泼彩,加以融汇创造,自由地进行挥洒,力求表现泽国水乡惟妙的天光波影,描绘天地间风云变幻的瞬间,捕捉某种怀旧的梦幻情致,从而取得种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这种朦胧、淡雅、纯净的格调,有时还能体现出一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传统文化品位。而这种格调与品位恰好与当前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渴望在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精神伊甸园的梦想相契合,能给人以温馨感。

  三、诗境、音韵与画意的交响。著名画家韩羽评杨明义的画时只用一个“诗”字。澳大利亚有位著名音乐指挥家称赞杨明义的画里又音乐。实乃独到之见解。可是在具体的画中有谁能分得清哪是音乐呢,因为它们都与画中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浑然成为一体了。诗画相结合是中国的传统艺术精华之一。杨明义的创作实践,再次证明诗是无形画和画是有形诗的关键都基于作品的内核。画家要有诗心,作品才会有诗魂。出现在画中的景物已不是自然层面的单纯摹写,而是在诗化的浪涌中把自然景物向更高层次的升华。致于作品的音乐感,主要是借助作品的形式结构的节奏,注意画面虚实的处理,黑白对比的转化,以及水与墨的交融,面与线条的穿插。尤其是他善于发挥空白的作用,和笔墨顿挫与挥洒之间气运的流动,从而形成种种美妙的旋律。有如提琴弦上流淌的小夜曲,或横笛吹奏出的田园牧歌;又像声声软糯的吴语,或婉约优雅的弹词曲调,令人为之神往。

  还需要提出的是,诗境、音韵与画意的交响,是以杨明义的丰富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的深入理解为本的。也基于他对艺术创作全身心的投入。正如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就应当是作者心灵里唱出来的。”否则作品就不可能真正引起人们的共鸣。

  根深才能叶茂。杨明义的水墨画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并取得独树一帜的成就,这固然与他本人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对自然的体验与感悟有关。同时与他长期孕育和不懈努力也分不开的。一、多年来他一贯坚持到生活中画速写与写生,积累了丰富的创造素材;二、在学生时代他曾画过大量的水彩画,为后来的水墨创作奠定了基础;三、他还悉心研究和临摹过我国历代许多传统中国画的名作;四、更直接的是得益于他自己多年从事水印版画创作的成功经验。由于他这有些扎实的艺术功底,又善于吸收和灵活运用各种新的表现方法,去追求作品的整体效果,因而取得成功。他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采,又有现代感的水墨画,通过展览、出版、电视和报刊等宣传媒体,近年来已迈进国际艺林的行列,得到了中外人士和观众的普遍好评。

  学海无涯,贵在追求。杨明义现在正当盛年,创作条件、创作心态和创作机遇,都处于个人的最佳时期。希望他继续保持自己的心灵感悟,焕发自己的艺术青春与创作激情,把更多的美留在人间。

  1998年夏写于北京团结湖畔


  附录:1964年7月号北京《人民中国》杂志的封底发表了我的水印木刻处女作《红梅时节》,这是我首次参加全国版画展的作品。也是在去年夏天第一次去省里水印木刻创作班中创作十幅作品中其中一幅,那期杂志内还附有一篇对我的作品介绍的短文和我的一张照片。那年我二十岁,又是刚刚才参加工作踏上社会,所以越发的因此而兴奋和激动。

  事后才知道,我生平的第一篇介绍我作品的评论短文是由当时在《人民日报》任职的马克老师撰写的,次年,他来出差来苏州找我,我们第一次的会面也是十分具有戏剧性的,那天我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正好当影片到高潮时候,只见一位高个子的男人弯着腰似乎在找寻着什么,我低声问他找什么东西,他回答道:“我找一个叫杨明义的人。”我说我就是,这样我们第一次的会面竟是在一片漆黑的影院中。

  以后他给我寄版画方面的书籍,不断来信鼓励我的艺术应该在深入生活基础的创作道路走下去。后应邀任我们苏州版画艺术研究会的艺术顾问,又多次参加研究会开展的多项创作展览讲学活动,是我们苏州版画同道的良师益友。

  9年我返国后,又请他来苏小住,他看了我许多水墨新作后,为我撰写了《化景物为情思的歌手——读杨明义的水墨画》这篇文章。后刊登在《美术》杂志上。

  (文章来源于《水墨之旅》)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杨明义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