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能见大义——杨明义艺术与文献展”开幕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展览海报
本次活动由中国美术馆、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昆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民进中央副主席、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秘书长朱永新,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马峰辉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展出杨明义创作的水墨、彩墨作品及收藏书画作品100余件,分为艺术创作、艺术交游和艺术人生三个版块。其中艺术创作版块由“水乡清韵”“家在江南”“异域风光”“园林莲语”四个篇章组成;艺术交游版块由“见证经典”“近日楼集”“师友造像”“大义之举”四个篇章组成;艺术人生版块以图文资料、往来信件和诸多名家大师赠予作品等,集中展示艺术家的从艺生涯。展览期间,杨明义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赵无极、王己千、沈从文的作品各1件,填补了中国美术馆关于这三位艺术家作品的收藏空白。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右)向艺术家杨明义(左)颁发捐赠证书
杨明义,江苏苏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以明快清新、极富江南情韵的风格为画坛所瞩目,被吴冠中称之为“创新派中国画家”,黄永玉称为“在森林中发现金鹿的人”。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杨明义曾一度浸淫于西方现代文化语境,寻求形式语言的“世界性”。归国后,再次表现姑苏水乡的时代新象,在其中实践自己的艺术创作新方法、新理念,用氤氲朗润的艺术语言,纵情畅叙着游子的心声。
开幕式现场 吴为山馆长致辞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至今有2500多年历史,基本保持“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千年文脉绵延不绝,“江南文化”历久弥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地处江南水乡核心地带的昆山,是“百戏之祖”昆曲的故乡,拥有“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等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诞生了顾炎武等名贤,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榜首。近年来,昆山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围绕昆曲、顾炎武文化金名片,守护江南文脉;加快城市更新,营造特色江南城市韵味;促进“文旅商”融合,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以实际举措全力提升城市人文品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展现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览现场
江南,不仅仅是地域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与美学的概念。据《吴门画史》记载,两晋到清末苏州的画家多达1200余人。吴门画派画风清新淡雅,笔墨刚柔相济,引领画坛数百年。
艺术家杨明义在展览现场
也许,没有一个画家比杨明义更了解这座城市。“一个人和一个主题相处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人和主题很难分开,于是就把灵魂画了出来。”陈丹青是这样评价杨明义的。
杨明义喜欢寻访实地写生,用江南的水融入墨中,用笔墨描绘诗意的江南、梦中的江南,让大家从笔墨艺术中品味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感知江南文化的精神情怀。
展览现场
2011年的夏天,杨明义慕名到昆山正仪老街考察写生,立即被老街的美景深深吸引。他说:“偶尔经过正仪水镇,被眼前遗忘了的水乡所感动,引起我强烈的创作欲望,用了两整天时间,冒烈日高温酷热,把一条自北至南的水巷建筑,用长卷形式真实地写生了下来,一量长13.5米,这应是眼前水乡胜地中的漏网之鱼,作为有责任心的画家,应把它宣传出去。”
展览现场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杨明义用笔墨呈现新江南的时代变化。在这次展览中,展出了杨明义一百平方尺的巨制《日出之城》。日出江花红胜火。一轮红日东升,霞光万丈,代表着古城区的北寺塔和园区的苏州之门遥相呼应,有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现代建筑,从古老的繁华苏州过渡到当代活力苏州,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杨明义《日出之城》
展览现场
展览中另外一张巨幅画作是《水乡月出》。月光里的江南水乡静谧婉约,远处的山峦高低起伏,忽隐忽现,月色如水,倒影斑驳;广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船只悠悠飘过;近处的小巷里正有一大一小两人,行走相牵。画面呈现一幅朦胧美好的月夜水乡场景,魂牵梦绕,令人陶醉。月是故乡明。正是他小时候牵着母亲的大手,走过迷人的水乡夜色,走出江南,走向世界……
杨明义《水乡月出》
展览现场
这是杨明义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也是中国美术馆首次将艺术家们的往来书信字画作为文献进行展出。尤其令人感动且弥足珍贵的,是杨明义将珍藏多年的赵无极、王己千、沈从文各一件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传至后代,润物无声。或许正是印证了他名字中的义字:心怀大义,有情有义,正是他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展览现场
梦里水乡,情迷江南。徜徉在杨明义的水墨江南里,寻寻觅觅,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据悉,本次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一层1、8、9号展厅,将持续至4月28日。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